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大国重器”的背后故事:突破,在毫厘之间

时间:2022-10-03   访问量:85

  新华社哈尔滨5月1日电(记者梁冬、唐铁富)“五一”小长假到了,然而在中国一重集团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依然钢花飞溅,机器轰鸣。

  “大工匠”桂玉松正在一台大型数控机床前,两眼紧盯着一块重达百吨的实心钢坯,轻触操控案板,伴随着机床轻微的转动声,特制的刀具便伴着润滑油,探入钢坯的内部。

  “这些大型部件已经历千百道工序,容不得丝毫差错,否则会前功尽弃!”桂玉松说。

中国一重深孔钻工桂玉松在18米深孔钻机旁作业。(受访者供图)

  桂玉松的工作就是在一个个巨大钢坯内钻出长达十多米的深孔,钻出的孔必须绝对笔直,误差不能超过0.02毫米,比一根头发丝还细小。

  “这样高的精度曾被认为是不可能做到的。”桂玉松回忆说,“起初刀具刚搭上银色的钢锭就不停抖动,吃不住劲儿,精度更无法保证。”

  桂玉松带领团队边干边学习相关知识,历经一次次的失败,终于发明了一种可以“削钢如泥”的特制刀具,钻孔速度从原来的24小时10厘米,到如今的8小时深钻超7米。

中国一重深孔钻工桂玉松在18米深孔钻机旁作业。(受访者供图)

  随着钻孔技术的炉火纯青,新的任务也越来越具有挑战性:桂玉松团队又将面对超大型部件——CAP1400常规岛电机转子的加工任务。

  CAP1400常规岛电机转子是目前国际上直径最大且长度最长的发电机转子。但在加工套取中心17.8米长的中心试棒时遇到瓶颈。“刀具振动损坏无法加工,产品一度停滞,有些外国专家甚至认为我们没有能力加工这么高精尖的产品。”桂玉松说。

  为了突破这个“卡脖子”难题,桂玉松克服深孔加工看不见、摸不到的困难,经过数十天不分昼夜地守在机床旁,潜心研究、反复实践,白天修复刀具磨损、改进刀具结构,晚上试加工,终于掌握了常规岛深孔套料核心技术,成功套取了17.8米长的中心试棒。

  “消除毫厘之间的误差不仅需要手、眼、身法高度协调,更需要一种信念和耐心:刀具更新,时代更迭,自主制造中国装备的初心永远不能改变!”桂玉松说。

更多推荐:
  • 联合利华和路雪太仓“灯塔工厂”揭幕,引领冰淇淋行业高质量发展2022-09-26
  • 俄媒:俄地缘政治学者杜金的女儿遭遇汽车爆炸身亡2022-09-29
  • 为什么要发展产业集群?记者调研:打造集群优势 为产业合作赢得更大舞台2022-11-02
  • 中央第一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 督察黑龙江省动员会在哈尔滨召开2022-10-02
  • “产业大脑+未来工厂”引领浙江新“智造”2022-09-21
  • 芯片短缺将影响现代与福特美国工厂运营2022-10-27
  • 南京城市职业学院举办2022年职业教育周活动2022-09-30
  • 王浩在杭州专题调研文旅产业发展工作时强调 以文化为灵魂以旅游为载体做好文旅融合发展的大文章2022-11-06
  • 中国首个海洋油气装备制造“智能工厂”成功投产2022-11-02
  • 中国扩大开放将带来更多机遇(国际论坛·读懂中国·读懂中国共产党)2022-09-19
  • 全省首列 中欧(厦门)班列冷链专列开行2022-10-27
  • 人工智能,为科研注入智慧动能(科技自立自强)2022-10-28
  • 知识产权如何支撑数字经济发展2022-10-06
  • 边读书边撸猫是什么体验?2022-09-29
  • 2022年西安市产业投资合作年会举办2022-10-31
  • 智能手杖 视觉人工智能 导航背包 增强现实——四大技术“点亮”视障人生2022-09-20
  • 纪录片《智敬中国》之跃然纸上:从制造到智造,叹为观“纸”2022-09-27
  • 乌蒙潮涌——国家反贫困试验区毕节的十年蝶变2022-09-18
  • 十部门:大力推进重点行业清洁低碳改造2022-10-02
  • 黑龙江海林市一名境外返回人员核酸检测阳性,柴河镇居民连续三天实行区域全员核酸检测2022-10-07
  • 地址:昆山开发区同丰东路1000-125号

    手机:18550883379

    电话:18550883379

    邮箱: ksgsck@163.com

    Copyright © 2022 All 昆山高实创科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 Reserved. 本站推荐:零点定位系统,零点定位,零点定位器,快换夹具,德国AMF,柔性夹具,液涨芯轴,自定心夹具,机外装夹,预调站

    苏ICP备2022026216号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