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

科技艺术新专业如何面向未来

时间:2022-09-16   访问量:165

    【艺见】

    日前,教育部网站上发布了《关于公布二○二一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在《列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新专业名单》中,中央美术学院申报的“科技艺术”在列,这个新专业引起很多读者和学生的关注,为此我们采访了中央美院实验艺术学院院长邱志杰,请他就新专业的设置和规划作出阐释。

    记者:2012年,“艺术与科技”就列入了教育部的学科目录,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已经申报过这个专业,今年申报的专业是科技艺术,这两个专业方向区别在哪里,为什么需要重新专门申报一个新的专业?

    邱志杰:设计专业下辖“艺术与科技”,前身是商业展示设计。它对接机器人、可穿戴设备、数字影音等实用性技术,服务于实用性目标,讨论的是“智慧城市”“参数化设计”等课题。“科技艺术”属于美术学专业,探讨“艺术与数学”“人工智能创造力”“灵感的脑科学机制”“太空艺术”等课题,需要基础学科的支撑。比如基于数学、光学和认知心理学的“光效应艺术”,运用了大量科学原理,输出结果是一张画,就完全属于美术学领域。再比如基于几何学和雕塑的“算法折纸”,输出结果是一件雕塑,也是完全属于美术学领域。

    设计的工作对象是“物”,通过设计环境、视觉内容、物品等来改造生活。“科技艺术”的目标是创造艺术品,创造艺术体验,它输出的是画面、图像与声音,直接作用于人的精神。设计学科中的“艺术与科技”考虑的是如何运用技术改善生活质量。而美术学中的“科技艺术”强调对科技发展必须秉持批判性反思态度,科技发展必须置于人文精神的框架中,避免技术的失控。

    科技艺术的“道”可以通向“器”。正如设计学中的“科技设计”,由实用的目标出发,“器”可以通向“道”。但是,不能只有“器”没有“道”。事实上,人们在思考这一问题的时候之所以一再陷入混乱,是因为在“艺术-设计”之间漏掉了“工艺”,在“科学”和“技术”之后漏掉了“工程”。这组关系应该是这样的:科学、技术、工程对应艺术、工艺、设计(见图表)。

    记者:您提到,“科技艺术”是一个“意思明晰、解释力强大而又什么都可以往里装的大词”,可以细分为二级的“媒体艺术”“互动艺术”“数据艺术”“人工智能艺术”“智能制造”“生物艺术”“生态艺术”“新材料艺术”“太空艺术”等等。科技艺术这个专业是否会泛化?如何解决教研的师资问题?目前的本科以及更高层次的教育培养体系如何建立?青年学生比较关心的一个基础问题是,“科技艺术”专业毕业后可能的就业方向是什么?

    邱志杰:我不是很清楚“泛化”何指,是不是说“一切都是科技艺术”,这显然不会发生。科技艺术提供给我们一种重新看艺术史的眼光。比如,在我看来,文艺复兴绘画是当时最先进的科学:在光学、解剖学、透视学的成就基础上的创造,可以视为那个时代的科技艺术。但今天的油画远离今天的科学,不是科技一粟。六千年前的青铜器铸造、一千年前的青瓷,都是当时科技最新成果的运用,但今天的青铜铸造雕塑不是科技艺术,今天的3D打印陶瓷是科技艺术。版画是科技艺术重要的源泉,铜版画技术更是今天集成电路板的重要来源,但今天的一般意义上的铜版画基本远离高新技术,只能算科普艺术了。科技艺术还是要运用最新科技,解决科技给人类带来的最新人类经验。

    关于教研的师资问题。油画、书法和国画刚开始进入现代大学教育的时候,师资从哪里来呢?路径相似:1.来自行业中的实践者,请从事科技艺术策展和创作实践中的艺术家进入院校任教。我自己的任教经历就是如此。2.跨行业转型,传统艺术家转而从事科技艺术的,科研院所和企业的科技人员转型投身艺术教育,或兼职跨界从事艺术教育的,也可以通过跨界导师联合培养方式吸纳跨领域资源。3.自己培养。4.海外留学归国人员。

    目前我们本科完整的课程培养方案和课程结构已经十分清晰。教材正在撰写中。一套在线课程已经完整拍摄剪辑,正在审核。“科技艺术”方向硕士招了4年了。科技艺术方向的第二届博士刚考完初试。

    未来的职业方向比较广泛:科技艺术创作和教学;科技类公共艺术;从事设计,进入更广阔的创意产业领域;从事科幻、科普、教育工作。我担心的反倒是学生们没毕业就开始接活赚钱而耽误学习。传统绘画科系毕业办个考前班培训,那是内卷,在科技艺术专业中不可能发生。

    记者:面对当前我国文理分科、学生知识结构等现状,目前在艺术院校开展科技方向的课程,其挑战和难点是什么?在艺术与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医学等等之间,如何跨过这道知识及应用的门槛?

    邱志杰:跨越这道门槛本身就是科技艺术的使命。这个使命除了在艺术院校教授科技课程,也包括在科技院校教授艺术课程。我们在本科招生考试中考逻辑题、考科技史知识点,都在为此做准备。一方面确实要努力促成学生知识的全面化,克服早期教育的缺陷;另一方面,分科的差异恰恰是跨界创新的前提。我们的研究生和上海科技大学学生们的联合学习小组非常活跃。

    我们在北京可以说条件得天独厚,和北大、清华、国科大、上科大、北航、中科院等科研机构有很多联合课程、交换课程、联合工作坊,也在探讨联合培养模式。同时,科技创新企业为我们的学科建设提供了重要动能。

    目前最大的挑战和难点是两个:一是博士生数量不够。每年两三个博士生,只能优先为自己培养师资,为国内其他高校培养师资还做不到。数量不够,也有更大的概率导致生源单一。学生背景越多样,学科跨越的背景越大,颠覆性创新和原始性创新的机遇越大。二是没有空间建实验室,对教研形成一定的瓶颈。

    记者:创新是科技与艺术的灵魂。如何让科技艺术的融合起到创造新观念、新模式、新方法、新情景、新形象的作用,为设计和制造提供价值,从而提升人们生活的品质,完成人类更高远的梦想?

    邱志杰:研发一门“创造力学”课程,融合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这门课程不但对艺术院校有意义,对科技院校也会很有用。我正在做这个研发工作。把科学史、技术史、艺术史融合,科技史对创新方法论最有启发。研究科研管理机制,尤其是专利授予、版权管理的相关法律和规则。研究国际科研机构艺术家驻地模式等等。通过联合实验室和联合课题的方式进行课题研发,并通过设置高水平、有影响的科技艺术节,向社会输出价值观和服务。

    (采访整理:张玉梅、于园媛)

更多推荐:
  •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白俄罗斯共和国关于建立全天候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2022-09-23
  • 时与空:把握新疆发展的坐标和方位——第七届中国—亚欧博览会启示录(中)2022-10-04
  • 习语典读丨博鳌智慧中的文化经典2022-10-28
  • 福建厦门发生工厂聚集性疫情 该工厂报告确诊病例32例2022-11-06
  • 潮涌福建:两岸融合作示范2022-11-05
  • 绿色中国“加减法” | “绿能”优先 打造煤化工“近零”工厂2022-11-08
  • 外企重申对中国市场信心:疫情影响短暂,投资计划不变2022-10-30
  • 新疆对外开放大通道初步形成:完善基础设施 建设开放平台2022-10-01
  • 从零起步到规模近40万亿 数字经济折射中国高质量发展印记2022-09-23
  • 用好用足“快捷通道” 便利国际商务人员往来2022-10-27
  • 新发展 新跨越 | 110秒生产一台 国产新能源汽车走红海外2022-10-03
  • 从单车智能到车路协同 自动驾驶加快商业化落地2022-10-01
  • 江苏南京:“智慧养老”守护空巢老人平安2022-11-03
  • 苹果10月发布会有何期待iPadPro、M2Mac等有望亮相2022-09-17
  • “5G+工业互联网”拓展产业新蓝海2022-11-07
  • 首届中国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峰会在青岛举行2022-09-22
  • 匠心智造 极致全能 走进长城汽车柠檬混动DHT智慧工厂2022-11-05
  • 梅赛德斯-奔驰(中国)汽车销售有限公司召回部分进口S级汽车2022-09-30
  • 我国将建120个省级区域医疗中心 方便大病患者就近就医2022-09-28
  • 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2022-09-29
  • 地址:昆山开发区同丰东路1000-125号

    手机:18550883379

    电话:18550883379

    邮箱: ksgsck@163.com

    Copyright © 2022 All 昆山高实创科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 Reserved. 本站推荐:零点定位系统,零点定位,零点定位器,快换夹具,德国AMF,柔性夹具,液涨芯轴,自定心夹具,机外装夹,预调站

    苏ICP备2022026216号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