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口是连接水陆交通的枢纽,是支撑我国“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节点,也是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快速发展的重要载体。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港口产业问题发表重要讲话,2022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天津考察时提出,经济要发展,国家要强大,交通特别是海运首先要强起来。要志在万里,努力打造世界一流的智慧港口、绿色港口,更好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共建“一带一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港口产业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航线数、服务水平均占世界前位,有力地支撑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但与此同时,与港口有关的环境问题也逐步凸显,港口是重点能耗单位,港口作业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等已成为港口城市空气污染物的重要来源。“双碳”背景下,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要求,积极打造绿色生态港口,加强港口领域污染防治与节能减排已经成为业内的普遍共识。
我国绿色智慧港口建设现状
面对复杂变化的国内国际局势,为“努力打造世界一流的智慧港口、绿色港口”,我国港口企业积极承担减排责任,掀起了我国港口产业绿色智慧化转型的浪潮。
2022年,宁波舟山港打出了绿色发展组合拳,围绕“国际化、智慧化、便利化、绿色化、精益化”的高质量发展五大方向,推进世界一流绿色智慧港口建设;2022年,全球首个“氢+5G”智慧生态港在山东港口青岛港投产运营,聚焦国际前沿港口管理经验,致力于打造港航绿色低碳发展的典范;2022年,天津港全球首创传统集装箱码头全流程自动化升级改造项目正式全面运营,有效减少了港口集装箱装卸能耗与污染排放;2022年底,辽港集团大窑湾“智慧港口2.0”项目首期试运行,围绕智能操作、智慧运营、智链生态及智感环境,力争将大连港集装箱码头打造成行业领先、世界一流的智慧港口……当前我国港口产业的发展已经进入绿色智慧转型快车道,为此我国港口需要进一步健全节能减排政策机制,推动能源利用效率的大幅度提升,实现我国港口绿色、智慧、安全发展。
一是要减少船舶污染排放,推动港区能源转换。与国外先进的港口船舶排放控制实践相比,我国港口船舶排放控制政策生效时间晚,总控水平低,控制污染物种类少,排放限值标准低,且相关技术积累薄弱、应用经验少。下一步,我国应继续完善船舶排放控制政策,积极推动船舶在港期间的动能转换,减少船舶排放。
二是要健全港口建设制度,实现集约节约发展。长期以来,我国港口产业发展一直受后金融危机引发的海运需求萎缩与港口前期建设过度影响,呈现出产能过剩与资源配置不均的问题。部分港区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恶意竞争、资源浪费、无序建设等现象,制约着港口的可持续发展。
三是要强化区域联合治理,打造智慧共享平台。港口所在水域的贯通与流动性,以及港口间、港口与腹地间的协同联动关系决定了港口的污染治理往往需要区域的携手共治。然而受行政区划的限制,目前我国主要港群尚未建立完善的污染联防联治机制,绿色智慧信息共享平台有待进一步建立。
下一步推进我国绿色智慧港口建设对策建议
针对全球能源危机与环境退化的问题,国外诸多港口也贡献了绿色港口建设的先进经验,如美国洛杉矶港-长滩港实施“圣佩罗湾洁净空气行动计划”,针对港口船舶、集卡、装卸设备等的能源转换制定了一系列经济补贴;纽约-新泽西港实施“洁净空气措施和港口空气管理计划”,推动航道疏浚、作业设备电气化、船舶发动机改造和车辆更换等;荷兰鹿特丹港实施“里吉蒙地区空气质量行动项目”,致力于将鹿特丹港打造成欧洲最大的新能源枢纽港;澳大利亚悉尼港制定“绿色港口指南”,从水体质量、噪声控制、生物多样性、垃圾管理等多方面对港口污染进行约束。这些项目都明显地改进了港口环境质量,有效地提升了港口绿色化程度。
国内外绿色港口建设的先进经验表明,港口的绿色化转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合理的港口绿色化转型计划是支持绿色港口建设的基础。此外,绿色港口的建设需要港口企业、政府、行业协会等机构之间的高水平协调,尤其是政府在引导绿色港口理念以及建设绿色港口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振兴港口、发展运输业,要把握好定位,增强适配性,坚持绿色发展、生态优先。为深入贯彻落实我国绿色港口建设相关政策方针,实现海洋强国的宏伟目标,我国港口产业应积极转变生产理念,借鉴国内外绿色港口建设的先进经验,并从以下方面推动绿色智慧港口的发展:
一是完善港口绿色发展政策体系,强化港口节能减排机制。针对目前我国港口节能减排政策体系尚不完善的问题,各地政府及港口管理机构应积极完善港口节能减排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标准,用法律制度保障绿色港口节能减排的建设和发展,着力培育绿色港口节能减排氛围,引导港口及临港企业积极参与环境建设。应着力将生态环保理念贯穿到港口规划、建设、运营和维护全过程,统筹利用各类资源,加大岸线、锚地等资源整合力度,提高利用效率。加大政府监管力度,遏制对生态环境有重大危害的港口污染行为,并出台如绿色补贴、税收减免等激励政策,鼓励各港口企业加大资金投入,发挥各港口企业绿色发展的主体作用。
二是完善港口生态协同建设机制,推动港口资源集约发展。大力发展空海、铁海、陆海集疏运体系,提高港口基础设施国际化水平,加强主要港口群与腹地城市之间的联系,充分发挥枢纽港口对区域经济发展、环境建设的带动能力,实现区域协同发展。立足“一带一路”建设需求,优化港口功能布局与资源配置,引导港口错位分工、协同发展,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的国际港口。提升港区智慧化水平,通过物联网、云计算实现港口集疏运智能协同、多式联运,打造信息化港口生态环境协同治理平台,推动生态环境保护数据、信息的交互,实现港口环境多方协同监管与治理。
三是聚焦港口新兴优势产业集群,提升港口产业创新活力。围绕港口重点优势产业,建立产业链配套企业名录,引导区域资源向产业链配置,推动区域产业链上下游整合,促进临港产业的集聚和专业化程度的提升,推动临港产业绿色升级转型。增强临港产业科技创新水平,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临港企业建立技术研究开发机构。以科技创新为契机,积极鼓励相关企业和机构深度嵌入新能源以及科技创新产业的发展,依托向海优势,发展海洋风电、氢能、生物能源等新能源产业,推动新能源枢纽港的建设。
四是推动港口机械设备能源转换,构建低碳港口用能体系。完善港口LNG(即液化天然气)加注、船舶岸电使用的标准规范和应用服务体系,鼓励船舶在港作业期间使用清洁能源,控制船舶在港作业期间的排放。推动港口机械设备能源转型,鼓励港口作业设备使用清洁能源和新能源,加快港口作业机械设备和车辆清洁化比例,推动老旧机械设备的替换与改造。改善港口作业流程,实现港口作业无纸化,推动航商、码头、拖轮、理货及代理之间费用结算的全程电子化,货物提货单及设备交接单电子化,以科技创新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
五是加强绿色港口理念宣传推广,实现港口建设持续优化。充分发挥港口企业的主观能动性,加强对港口作业人员绿色理念的宣传与培训,鼓励港口企业与政府、科研院所合作,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绿色港口建设管理专业人才,制定阶段化的绿色转型方案。可借鉴纽约-新泽西港的发展经验,定期对港口减排效果以及资金投入情况进行评估,找到影响港口减排效果的关键点,确保港口减排措施的有效性和经济性的平衡。通过建设港区绿化带、港口生态园区、规范港口作业活动、改造港口作业设备等方式,减少港口对城市环境的影响,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鲁渤,大连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物流学会副会长)
Copyright © 2022 All 昆山高实创科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 Reserved. 本站推荐:零点定位系统,零点定位,零点定位器,快换夹具,德国AMF,柔性夹具,液涨芯轴,自定心夹具,机外装夹,预调站
苏ICP备2022026216号 XML地图